当前位置:首页 > 虚拟游戏 > 正文

是一束光,也是长久的陪伴 世界新资讯

2023-06-28 09:51:05来源:中国青年报  

创作者从左到右依次为:张子寒、王新月、李晓慧、王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喀什大学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托合提古丽·玉苏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宿舍只剩自己一个人时,就打开《中国青年报》,把感兴趣的文章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读。

两年来,这个小习惯让21岁的托合提古丽·玉苏云轻松地应对普通话等级考试。她每天抽出15分钟时间读报,放下了手机,开始关注时事热点新闻,写作能力也提高不少。

在报纸上,托合提古丽·玉苏云阅读过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女孩其曼古力远赴江苏无锡求学,找寻到人生方向的故事。她说:“我从小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长大,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喀什,我对新疆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从《中国青年报》里,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新疆大学新闻专业大一学生亚夏尔·牙库甫江和《中国青年报》的缘分始于高一。

“当时我加入了伊宁县第二中学的校园广播站,有一个固定栏目是播读《中国青年报》,每天我会收到最新一期的报纸,认真阅读后通过广播把好故事分享给同学,这个经历让我坚定地选择了新闻专业。”亚夏尔·牙库甫江说,“《中国青年报》像一个导师影响着我,在新疆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写作课程时,我们会拿报上的文章去分析讲解时事新闻,培养正确的新闻判断能力。”

创刊于1951年的《中国青年报》,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为办报宗旨,陪伴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成才。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的部分高校和中学,听师生讲述在《中国青年报》陪伴下的成长故事。

数字时代,还需要读报纸吗

大学生董芳妤、阿丽米热、周晓敏、李淑洋和阿克玛拉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她们都是热爱写作的文学青年,桌上摆着几份当日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鸡娃”十年,我们后悔了》的大标题异常醒目。

6月14日下午5点,在新疆大学第二课堂活动中心,学生们正在开展一场小型读报分享会。

“我们都经历过被‘鸡娃’,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压力很大,但是就像“鸡娃”十年的主人公一样,比起一味地为学习成绩提分,更珍贵的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结合成长经历,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学生董芳妤分享感受。

“看到感兴趣、有共鸣的文章,会不自觉地想要讨论分享。”董芳妤说,“我们00后生活在时刻求新求变的快节奏时代,《中国青年报》正在努力寻找与青年的契合点。”

“数字时代,还需要读报纸吗?”新疆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2级硕士秦文远曾发出疑问,在阅读中,他对纸媒的认识不断地转变。

“中学时,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看过大量学习辅导类报刊,那时我对报纸带有一种复杂的抵触心理,进入新疆大学,《中国青年报》走进了学生宿舍,一开始,我为了打发时间而读,后来看到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就养成了读报的习惯。”秦文远说。

“打开手机,我看到的大多是碎片化信息,报纸能让我们真正地低下头、静下心,认真地去体会、去品读上面的内容。”新疆大学哈萨克语专业学生高慧说。

“《中国青年报》是最贴近青年的报纸,在青少年价值观懵懂的阶段,需要一份有思想、内容活泼的报纸的滋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团委副书记杨雯说。

作为新疆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李佩羽将毕业论文的主题设定为《中国青年报抗疫新闻报道话语分析》,她选取了新冠疫情3年的《中国青年报》抗疫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为媒体如何引领青年发挥作用提供新思考。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佩羽发现,《中国青年报》议题多元、信息全面,从政治、医疗、民生、经济等多角度切入,为青年读者提供了丰富全面的疫情图景。

同时,作为全国青年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将报道主体聚焦青年群体,讲述了很多90后、00后的战疫故事,如坚持在基层战“疫”的90后全科医生李想、体验50多天多角色穿越的90后团干部胡继成等,运用青春故事和精神开展“朋辈”式的思想教育,使读者和先进青年产生共识,用故事化叙事、朴实文风和平实语言讲述抗疫新闻故事,激发青年读者的同感和共鸣,引领青年积极主动效仿并付诸行动。

“《中国青年报》在不断地创新话语表达,拉近与青年的距离,传递事实和真相、科学和理性、情感和温度。”李佩羽说。

在《中国青年报》里,青年读什么

《与子同袍》是喀什地区第二中学高二学生苏麦耶·阿卜杜赛麦提近期阅读的一篇冰点报道,讲述了一群“无障碍服装”设计师为实现残障人士的穿衣需求而付出的艰苦努力。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残疾人身着臃肿、出行不便,那篇文章使我认识到,我没有真正关注过他们,不知道他们身上也会散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我很庆幸在步调特别快的时代有媒体去关注他们的穿衣需求。”苏麦耶·阿卜杜赛麦提说。

“我们都是普通人,《中国青年报》善于从普通人身上找寻温暖和力量,这给予了我向上的能量。”苏麦耶·阿卜杜赛麦提喜欢写作,她说,“在我不知道怎么描述时,《冰点周刊》总能带给我最温暖、最感人的人物故事表达。”

“一个男孩穿着华服走在大街上,会不会收到异样的眼光?”高二年级学生刘涛是一位华服爱好者,心存疑虑的他看到《透过服饰沉浸式感悟历史文化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喜欢华服》的报道后,在文章中找到了共鸣和力量,他放下了内心的担忧。

在《中国青年报》众多的版面和栏目设置中,喀什大学广告学大三学生杨冠奎偏爱全天候可视化栏目“温暖的BaoBao”。他说:“这是《中国青年报》报可视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无论移动端、PC端还是报纸端,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创刊72年的《中国青年报》报始终向青年张开最温暖的抱抱。”

高中生祖力凯尔·艾克拜尔热爱科技报道,“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个报道让我内心感到激动和自豪”。他告诉记者,从后续报道中又看到了更多航天人的细节故事。每当从报纸上看到国家的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他都会心潮澎湃。

“我喜欢中青视线版,它的选题和报道离我们的社会生活很近,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行的,走入社会以后我会参加什么工作,这个版面展示了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喀什二中高二学生王乙崎说。

“《了不起的青春小店》这篇文章为我解答了一个困惑,那就是如果我没有考好,找不到一个家长认为的好工作,开一个小店,找一份属于个人爱好的工作,都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王乙崎说。

一篇《“她力量”绽放在科研征途上》引起了高中女生邓心悦的关注,“女性科学家坚韧、宽容,她们在科学领域不断求索、非常出色,带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女性力量。”

邓心悦说:“学无止境,《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每日大事和国内外新闻恰到好处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缺,它既有理性的时事政治,也有感性的人文风情;它既传授给我知识,也滋养了我的情感,在畅游知识的海洋的同时充盈我的精神世界,让我成为一个更具有同理心、更有力量的人。”

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将报纸内容“为我所用”成为他们坚持阅读的理由。

准备参加艺考的刘涛正在做“即兴评述”的练习,报纸里有强国梦想、传统文化、青年力量,故事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可以作为评述的专题模块;一年以后即将高考的祖力凯尔·艾克拜尔希望从报纸上看到更多细节丰富的科技报道,将《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转化成作文素材……

影响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

新疆职业大学焙烤专业学生阿伊谢·马木提有一个读报记录本,上面记录着每次参加党团活动的摘抄和分享。

在新疆职业大学,每一层学生宿舍楼都有一个党团活动室。从今年3月开始,共青团新疆职业大学委员会组织各宿舍楼以楼层为单位,将每周一、周二、周四晚上8点到9点固定为《中国青年报》阅读学习活动时间。

“学校的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中国青年报》关注青年的生存状态,影响着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新疆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华说。

罗华表示,“为了提升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敏锐度,带动学生主动关注国家与社会的热点问题,校团委组织了《中国青年报》摄影大赛、折纸大赛,通过读报用报,让学生融在一起、玩在一起。”

这场报纸摄影比赛吸引了400多名学生参赛。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向胜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拍出一副有灵魂的作品。

向胜选取了一份头条为《我们的青春,绽放在田野与乡间》的《中国青年报》进行拍摄,寓意为“当代青年总会发光发热”。

拍摄时,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艾丽菲热·西尔艾力想到了巴黎时装周的模特,她和舍友阿迪兰·买买托合提用旧报纸制作了项链、带有流苏的连衣裙和蝴蝶结头饰,在《中国青年报》背板的衬托下,富有青春时尚的视觉冲击力。

在喀什大学,有一面“邂逅《中国青年报》”的宣传版,写着学生与《中国青年报》的成长故事。

“一份报纸对学生的影响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喀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朱军说,《中国青年报》是学校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读报用报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引领,每到学生宿舍,都会问学生“今天的头版头条是什么?”

在喀什技师学院,学生生源主要为喀什地区13个县、市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团委书记乃菲赛·乃比说,“阅读《中国青年报》可以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读报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方式,通过大声地朗读新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青年报》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是青少年的成长伙伴,通过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乃菲赛·乃比说。

——————————

本版图片均为新疆职业大学团委今年开展的“融情入报 寓景于报 我爱读报”《中国青年报》手机摄影大赛作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相关阅读

热点
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