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虚拟游戏 > 正文

崇明蟹,究竟哪里不一样了?

2023-07-11 08:24:04来源:上海崇明  

蟹是“时鲜”,时节一至,鲜味自然到。崇明是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河蟹行业发展已走过数十个年头。从“乌小哈”开始,历经尝试,不断成长,崇明河蟹行业“时机”已到,迎来了一次“蜕变”。

自去年5月起,崇明5家河蟹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整合从苗种繁育、扣蟹生产、成蟹养殖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资源。“眼下正是崇明蟹业发展的好机会。聚合优势资源,实现抱团发展,我们信心满满。”崇明河蟹集团董事长黄春表示。


(资料图片)

从种源出发

养了近30年螃蟹,黄春的个人经历是崇明河蟹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年,捕捞崇明长江口的优质蟹苗,售卖至全国各地;随后,在外地打拼,做水产规模养殖;前些年,黄春回到崇明,在家乡养起螃蟹。

走过这条四处打拼,漫漫“洄游”之路,黄春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心里。“崇明是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但崇明蟹始终‘墙内开花墙外香’。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大闸蟹消费市场之一,我们崇明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怎么才能打响品牌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崇明养蟹人的心头。

种源是关键。崇明地处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东海,具备咸淡水交接的水文特征,有利于螃蟹生长繁育。《康熙崇明县志·物产》记载:“子蟹二三月间甚多,他邑所无。”可知天然蟹苗历来是崇明的特产。“有历史故事,还有地理优势,要打响崇明蟹品牌,必须从种源入手。”黄春表示。

去年以来,崇明依托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与上海海洋大学持续深化合作,在河蟹良种“江海21”的基础上,联手研发了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其特点是腿长,相比其他蟹苗,长势更快、产量更高、规格更大。

“崇明1号”大眼幼体

每只“崇明1号”都有身份认证。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团队已初步建立快捷的基因标记检测技术,并对蟹苗开展基础检测。“基因技术让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根据蟹苗的生长状况,不断筛选亲本,培育更优质的种源。”黄春表示。

据悉,今年繁育的“崇明1号”大眼幼体共约万斤,首批投放的蟹苗幼体达1300斤,每亩投放数量约7万只。目前河蟹集团各养殖基地已“领养”这些蟹苗宝宝,悉心养殖。黄春表示,未来几年崇明各基地将持续提高“崇明1号”成蟹养殖率,让每只走出崇明的螃蟹都带着基因认证。

精心培育好蟹

“崇明1号”蟹苗从幼体成长为扣蟹,再蜕变为成蟹,需要约17个月时间,首批成蟹预计在明年国庆期间上市。眼下,正是“崇明1号”茁壮成长的时间。

成立河蟹集团,为统一养殖技术奠定了基础。各方共同制定《崇明清水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了崇明清水蟹养殖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生产管理、养殖尾水排放等要求。如尾水处理方面,《规程》规定,各基地必须配置人工湿地、生态沟渠或净化塘等尾水处理系统,养殖尾水处理的面积不少于养殖场占地面积的10%。

专业科研团队为“崇明1号”保驾护航。区水产技术部门与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团队密切合作,围绕崇明河蟹的“种”“养”两大核心要素,在崇明河蟹集团惠康、宝岛、玉海棠等基地,系统推进种质研究、技术创新、模式应用等工作。

三星镇的海棠湖基地是全市最大的单一水体清水蟹生产基地。为进一步了解海棠湖养殖水质情况,技术人员不定期对湖泊水质开展抽检工作。生态育苗阶段,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团队奔走于苗种培育基地和扣蟹养殖池塘之间,1名博士、2名硕士长期驻扎基地,与育苗基地人员同工作、同生活,全程记录相关信息,为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生态技术为河蟹养殖赋能。近年来,宝岛蟹庄开创低碳光伏养殖模式,部分清水蟹塘的水面上覆盖了一层太阳能光伏板。这些光伏板不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还成了蟹塘的天然“空调”,让河蟹住进了“空调房”。未来,这些生态养殖经验可在河蟹集团中推广。

“养好螃蟹,还得卖好螃蟹。”在黄春看来,在完善养殖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样关键。黄春表示,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无限潜力,运用好“生态+”赋能,可以将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品尝崇明好蟹为契机,引导农旅点位成片集聚,带动乡村振兴,将是崇明河蟹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

标签:

相关阅读

热点
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