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虚拟游戏 > 正文

绵阳市:“双计划”“双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2023-08-30 10:36:56来源:金台资讯  

加大交流轮岗力度,构建梯队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投放力度……当前,绵阳市以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为基本方向,以实施优秀教师轮岗、优秀校长培育“双计划”和优质学校领办、优质资源共享“双工程”为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资料图)

交流轮岗“升级”,激活教师队伍“新动能”

绵阳市通过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实行优秀校长“双向交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举措,激活教师队伍“新动能”。

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方面,绵阳市将县域内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不少于应交流轮岗教师10%的比例要求提高到15%。预计到2023年8月底,全市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6.2%。

实行优秀校长“双向交流”方面,绵阳市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优秀校级领导选派到优质学校担任校级领导,选派优质学校优秀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担任校级领导。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方面,绵阳市将2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作为教师申报评审高级及以上职务职称和评选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的必备条件;要求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副校长原则上应有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经历。2023年,计划投资1012万元改造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周转房506套,减少教师“后顾之忧”。

名师名校长“领衔”,培养基础教育“大先生”

名师、名校长等有辐射引领作用,绵阳市推动名师名校长“领衔”,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名师名校长”示范带动。绵阳市以培育“卓越校长”、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抓手,构建“一带一、一带多”梯队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13个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14个省级卓越校长工作室,1个国家级、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四川首批唯一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基地落户绵阳,13所学校被命名为四川首批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绵阳市创新推行校地合作培养模式,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培养能力较强的绵阳师范学院承担职前培养工作。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担职后培训工作,全市首批50名非音乐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通过一学期脱产培训后,将于今年秋季返回乡村小学,成为跨学科“一专多能”教师。

优质学校“领航”,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绵阳市多措并举,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构建“1+X”办学共同体。绵阳市推进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实施“名校+”工程,带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2023年全市建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领航学校8所、学区38个,办学集团或共同体57个,辐射乡镇147个,覆盖学生44.4万人。

完善“1+X”结对帮扶机制。绵阳市学前阶段,市属名优幼儿园领衔各县幼儿园建立11个共同体,33个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与县域内乡镇幼儿园建立联盟。初中阶段,重点实施城区公办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由绵阳中学、南山中学分别帮扶4所城区公办初中。今年中考,全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上线率较去年提高5%。高中阶段,通过校际帮扶等振兴县域高中,今年高考,全市县域高中本科硬上线率较去年增加3.4%。

优质资源“共享”,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期盼,绵阳市创新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为群众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

创新学区共享资源模式。绵阳市统筹大学区招生管理,采取“基础学位+共享学位”招生方式,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投放力度。去年以来,率先推行大学区制招生的涪城区已有近1000个优质学位用于学区内共享。

创新跨区域共享资源模式。绵阳市针对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部分城区交界处适龄儿童不能按属地就近入学等问题,在不突破行政事权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通过相互协商、跨区统筹,妥善化解入学矛盾。

创新跨区域数字支教模式。绵阳市开展云上义教暨数字支教“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以直录直播形式开展教学教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市已建成主播学校27所,专递课堂接收学校101所,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实现全覆盖。(母泠、何美霖)

标签:

相关阅读

热点
武侠